综合新闻

爱,从“心”开始――记“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桑志芹教授

发布时间:2008-09-12 点击次数:

  【人物】桑志芹,1955年6月出生,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 1978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本科,1987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毕业证书,2000年至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办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博士生班"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首批督导师。
  2008年9月8日,在我国第24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荣获“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在本次受教育部表彰的206位“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桑志芹教授是江苏省唯一一位当选的先进个人。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后心理援助”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世人面前。作为教育部思政司聘请的专家和著名心理学专家,对此格外关注的桑志芹教授立即组织相关的心理援助培训机构,并带领“心理援助小分队”三次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用独特的“音乐治疗法”与灾区师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抚慰,为他们带去新的希望。近日,笔者走访了桑志芹教授。
  三赴灾区,“音乐治疗”抚创伤
  大地震发生后,桑志芹教授分别于5月22—24日、6月16—21日以及7月20—24日三次奔赴我省对口支援地区——四川绵竹进行灾区心理援助工作。“做好心理援助工作最重要的是用心去聆听、去工作,而不是扮演什么角色。”这是贯穿于桑志芹教授“心理援助工作”的一根红线。
  “在心理援助工作中,光有真心和热情是不够的,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屡见不鲜。”桑教授讲到在灾区就多次发生这样的场面:有些心理援助者接二连三地追问受灾者的家庭情况以及失去亲人的感受,最后让受灾人大哭而去。“这种往伤口上撒盐的举动其实与真正的心理援助‘南辕北辙’”。桑志芹教授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结合多年的心理治疗实践经验,在“螺旋心理剧治疗体系”(简称TSI)的基础上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音乐治疗法”。在四川德阳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西南交大、绵竹实验小学、东汽中学等地,桑教授与心理援助人员一起将受灾师生、群众组织起来,先通过游戏、舞蹈等形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再以慢歌调动情绪,结合握手、问候、集体歌唱等形式,将他们内心的力量激发起来,将他们的情绪带动起来。当他们出现较大的情绪反应时,及时予以心理支持和抚慰,并配以拥抱等肢体动作,使他们宣泄出悲伤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工作中,桑教授发现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幼小的心灵对灾难的承受能力较低,悲伤、恐惧的情绪一时宣泄不出来,“心理受灾”比较严重。对此,桑教授和她的“心理治疗小分队”从不放弃努力,一次、两次、三次……用真心、爱心和贴心辅之以身体的工作和“音乐疗法”治疗,使他们漠无表情的脸重现光芒。在绵竹实验小学工作的过程中,桑教授发现一个小男孩始终对音乐毫无反应,与周围的同伴也全无互动,身体拘谨而僵硬,神情漠然而恍惚,桑教授敏感地意识到这个男生是一种“解离”的心理状态。在遭受重大创伤事件后,孩子的心理退行到婴儿时期,如不及时对其疏导,将会使他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到今后的成长。于是,桑教授慢慢走近男孩,并不急着询问或命令他,而是用亲切的话语引导并鼓励他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如动一下左手、跺一下右脚等,让他的身体慢慢脱离“解离状态”,然后温柔地告诉他“你可以哭出来”,并轻轻地将他拥抱在怀里。就这样,男孩此前一直绷着且毫无表情的小脸终于有了生气,甚至用带着笑意的目光望了望离他不远的外婆。带着桑教授“签过名”的本子,男孩高高兴兴地和外婆一起回去了。
  “与学生受灾的显而易见相比,老师其实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但这一点往往不为人知。”桑教授动情地说。在灾区,她听说了许多教师为救学生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但是,许多老师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还目睹自己的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同时一些遇难学生的家长将失去孩子的愤怒转嫁到老师身上,这时的老师们更加需要心理援助。因此,桑教授和她的“心理小分队”第三次赴灾区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绵竹的700余位中小学教师。
  在绵竹市东汽中学进行心理援助期间,受灾严重的该校校长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和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但他怀着巨大的心理伤痛,仍然坚持在抗震第一线为全校师生奔忙。他亲切地称桑教授为“桑姐”,而桑教授也让自己的女儿认他做了“干爸爸”,桑教授说:“我想给失去亲人的灾区人民一个家的感觉。”
  携手互助,灾区人民有力量
  “我们在帮助灾区人民度过心理难关的同时,灾区人民也用他们的顽强与乐观给我们上了一课。”对桑志芹教授而言,这是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一份特殊收获。
  初到灾区,当地组织召开中小学教师的座谈会。会上,她有些惊讶地发现,很多女老师穿着高跟鞋、打扮得齐整漂亮,不少男老师一脸阳光,全无想象中的那种颓废和可怜。这让她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灾民都需要心理援助,心理援助一定要有针对性。在她眼里,这部分人群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就比较强,他们或者是能够及时进行自我排解,或者是能够和周围人相互疏导排解。
  桑教授带着小分队来到社区的空地上开展心理援助。随着音乐的响起,从周边赶来的群众渐渐围拢过来,随着桑老师等人的歌声和动作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有你在我心里,我就不怕风浪;有你在我心里,我就有力量”、“爱不是一刻感觉,爱是个坚定承诺,因为我爱你,请你好好生活……”在这份催人泪下的感动中,素不相识的人都哭了,他们紧紧地相拥,尽情地哭泣。随着活动的结束,积压在灾民心里许久的恐惧、悲伤都在眼泪的流淌中得到了释放。这时,他们又擦干眼泪,围拢到桑教授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你们辛苦了!你们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他们还把为灾民准备的饭菜分给小分队的同伴们吃。面对灾区人民的这份坚毅和关心,桑教授在感动之余深深体会到了灾区人民的坚强和力量。
  在灾区,桑教授不止一次地感受到:灾区人民在自己承受巨大灾难的同时,反过来关心前来帮助他们的工作人员,而且他们懂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不少灾区人民其实心理非常坚强,他们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脆弱和不堪一击,他们的坚强让我感动和震撼!”桑教授动情地说。
  如今,桑志芹教授已回到学校工作,但是她的心仍牵挂着四川绵竹灾区。她表示,今后将打算在四川绵竹建立5个心理援助点,为“心理灾民”们提供长期心理援助。“灾区人民需要持久的关怀,对灾区的心理援助要做好20年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