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宁解读成功秘诀

发布时间:2008-10-17 点击次数:

    10月16日,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里斯教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教授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结束后,记者就中国何时可以问鼎诺贝尔奖、怎样可以取得成功等话题采访了他们。
“中国人问鼎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
    对于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夏普里斯相信这是迟早的事情。他认为目前科学研究的趋势是从纯理论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化,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擅长应用型研究,因此具备获奖的前提优势。作为青年学者,想要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所建树,一是要具备好奇心,要乐于观察和善于观察事物;二要致力于实用型研究。美国的科学家以前比较重视基础性研究,比如会研究一个针尖上站多少个天使这样的理论问题,现在则越来越侧重于运用型的研究,这是目前科学界的一个趋势和潮流。
    夏普里斯认为中国的大学生非常出色,具有不可预测的潜力。在香港访问时,他曾遇到过一个二年级的大学生,他所提出问题的水平和深度让他很惊叹。他觉得本科生具有更大的可塑力,所谓“出生牛犊不怕虎”, 本科生在科研方面有更强的创造力和活力。对一些有天赋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发挥才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力。
    以色列工学院教授赫什科则风趣地说道,虽然他不是预测家,但他认为中国不久就会有人获得,“因为中国人很聪明、很勤奋,也许一年、两年、十年……时间不确定,但我相信会有人得到。”
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怕犯错误
    科学探索是靠不断的积累,这种积累的过程本身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夏普里斯认为,重要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要学会从错误中获取经验。他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怕犯错误,科学家也经常会犯错,他们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从而调整下一步的方向。他鼓励学生遇到错误时要向前走而不是向后撤,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错误中得到有用的启示。除此之外,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需要达像毕加索那样的疯狂境界,全身心的投入才会得到回报。做任何事都需要激情,尤其对自己做的事要有足够的激情和自信,去不断推动它前进,这样,即使身处在种种迷惑中,也会在一觉醒来后惊喜的发现,只要捅破一层纸就可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地,获得一个全新的发现。
团队合作对于开展科学研究很重要
    两位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是以色列工学院教授,而且既是同事又是师生关系。在采访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关系非常好,相互欣赏并相互感激。学生切哈诺沃坦言,“有个好的老师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你知道这条路可行,能够走下去。这就是模范作用,对你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在他眼里,赫什科教授正是这样优秀的老师。而对于赫什科来说,他认为切哈诺沃很优秀,对他自己的帮助很大。赫什科认为,“团队合作很重要,特别是科学类的研究。一个人做科学研究要想达到顶峰很困难,你需要其他人的协助,与他人讨论是很重要的。”
    师徒两人各举了一个合作成功的例子。有一次,切哈诺沃提出向美国政府申请一种研究经费,但他不想去申请,只想做自己的研究。切哈诺沃说服他并硬是将他拉到办公桌前坐下,两人一同完成了该经费的申请,最终申请成功;还有一次是个晚上,切哈诺沃发现了一个很意外的实验数据,他马上给待在家中的老师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消息,自己则在工作室继续分析该数据。第二天,师生二人和其他科学家参加讲座时就聚在后排讨论这一实验数据,紧接着又在实验室进行重复实验,因为科学实验是要经得起重复的,最终取得成功。对他们而言,这次成功很突然但十分重要,让人难忘。对于成功,他们都认为,机遇很重要,还要敏锐、有好奇心,不要把事物当作理所当然。
    对于生活和研究的关系,二人都表示并不冲突。赫什科非常喜欢园艺,说起这个名词他就一脸兴奋,因为他认为园艺能够让他放松。他还会在家帮太太洗碗,因为“洗碗时也会让我获得灵感和启发”;切哈诺沃则说,虽然研究会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妻子也会因此比较受苦”,但他还是可以抽出时间给家庭和朋友,他也会像普通人那样有时间看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