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南京大学:在行星科学大会中彰显引领力量,培育科研新星

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10-14 点击次数: 来源:地科院

2024年10月7日-11日,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南京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承办。大会共设有39个分会场,吸引了国内1500余名相关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参会,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谈哲敏,中科院院士许志琴,中科院院士陈骏,中科院院士沈树忠,中科院杨经绥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现彩等出席会议。作为承办方之一,南京大学携手中国行星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共同开拓未来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注入强大动力。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底青云院士代表主办方致辞,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并阐述了大会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致辞,他表达了对大会成功举办的殷切期望以及南京大学在行星科学领域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他强调:“地质学和天文学等与行星科学紧密相关的学科是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始终坚持发扬这些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多学科协同共进,旨在为行星科学的未来培育更多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赵长印台长致辞,紫金山天文台正致力于太阳系天体的地表研究工作,未来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行星的监测、预警、防御,以及行星空间探测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大会开幕式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院士主持。

3C753

开幕式大会报告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院士带来了关于嫦娥月球样品研究与展望的报告,展示了相关研究成果和未来方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院士探讨了太阳系外行星与系外生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张荣桥院士阐述了我国行星探测发展及有关思考。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凌研究员介绍了火星长期水活动的探测证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毓明教授讲解了行星的磁场与测量,南京大学周济林教授进行了系外行星统计研究与宜居行星搜寻的报告,北京大学胡永云教授则对系外行星气候与宜居性进行了阐述。

大会期间,丰富多样的学术专题令人瞩目,涵盖月球地质、火星地质、月球化学、火星化学、陨石与早期太阳系、行星遥感与表面环境探测、行星大地测量、行星岩土力学、行星资源与原位利用、行星实验模拟与分析、行星内部物理与探测、行星内部动力学、日球层物理环境、行星磁层空间、行星高能辐射环境、行星高层大气与电离层、太阳系行星大气与海洋、行星大气与空间环境探测、射电观测在行星科学中的应用等。各个专题都吸引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分享研究成果。

同时,大会设置的多个专题研讨内容也备受关注。在“行星科学科普与公众宣传”专题中,探讨了以行星科学为支撑点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行星科学基础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等内容;“行星科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专题则聚焦中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本科生招生及培养、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出口等关键问题;“天问一号任务科学研究”专题包含基于天问一号环绕器的火星磁场研究、火星古海洋及近现代液态水活动的证据等核心内容;“行星女科学家论坛”专题设有院士致辞和寄语、杰出女科学家经验分享等环节;“阿波菲斯小行星探测”专题涵盖了阿波菲斯机会概述、科学机会、任务想法等研讨要点;“月球科研站地质环境”专题对月球岩浆洋、内部结构、火山活动、月壤太空风化、水和挥发分、早期撞击历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45262

在闭幕式环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崔峻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随后,数位专家就行星科学发展的重要相关科学问题展开报告,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在此期间,还举行了优秀学生论文奖的颁奖仪式以及优秀志愿者代表的颁奖活动。

行星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融合了地球科学、天文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工程探测技术等多个领域。在国家深空探测规划的推动下,行星科学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南京大学依托地质学、天文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厚底蕴,推动多学科协同,大力发展行星科学。2021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南京大学行星科学科教融合中心,2023年南京大学开设行星科学本科专业,为行星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南京大学始终将培养行星科学领域的后备人才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致力于为青年学者打造广阔的学术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助力他们在深空探测这一广阔领域中绽放光芒。南京大学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继续在行星科学领域砥砺前行,勇攀高峰,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星辰大海”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6EC01